树葬,是56岁的魏彤欣为自己做的最后选择。
辽宁阜新市公墓的东南角,一棵挺拔翠绿的柏树树干上,挂有一个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小木牌,上写有“魏彤欣之墓”,一束花环环绕周围,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绚丽。
魏彤欣生前为自己选择了“树葬”。
除署名外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作为阜新市传媒中心的总编辑,她生前策划的最后一组报道,有很多关于树的故事,这组报道深情地勾勒出70多年来,阜新防风治沙、植绿护绿的动人心魄的画卷,这里有种树的人、护树的人、研究树的人,她是写树的人。
她生前转发的最后一个朋友圈是:“阜新日报大型策划:漠上种树书”。不久因病情加重,她的眼睛近乎失明,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她看了一生都没有看够的那充满墨香的文字。
在她临终之际,她和家人说特别怀念报社院里的那棵大杨树,大杨树见证了她30年匆匆的脚步和深夜离开的身影。她曾这样赞美大杨树:“你的每根枝条都沉淀着求真求实的理想,你的每片叶子都折射出向善向美的光芒。”
魏彤欣,像成千上万基层新闻工作者一样,一生选择了扎根泥土,向阳而生。
魏彤欣肖像(2022年11月摄于阜新玉龙湖)。刘大辉摄
漠上种树书
“漠上种树书”是阜新日报策划的大型报道“绿水青山润阜新——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环境建设报告”中的最后一篇,2023年9月26日发出后,躺在病床上的魏彤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在转发朋友圈后本想再说几句心里话,颤抖的手却总是不听使唤,一个字也没有打出来。
2023年2月初,魏彤欣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为了这组报道能够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辽宁科尔沁沙地现场会”前顺利刊出,她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忍着病痛的折磨始终关注报道的进展。“20个版面她全都要过目一遍,有一天晚上11点多了还要我把报纸大样传给她,5月11日,为了‘绿水青山润阜新’的一个‘润’字,她和我在微信里讨论了一个小时,当时她刚刚做完第二次化疗,躺在病床上发着高烧。”阜新市传媒中心副总编佟文杰说,他和魏彤欣谈工作的微信一直持续到9月28日。
两个月后的11月26日,魏彤欣永远告别了她为此付出一生的新闻事业。
在一些同事和亲友的脑海里,始终留有她人生最后时光还在为新闻忙碌的记忆。
魏彤欣(后排右一)指导编辑出版工作。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部副部长高丽敏翻开报社内部“传媒公众号”群里的微信记录说:“这是2022年11月28日凌晨3时38分,这是11月30日凌晨0时22分,这是12月4日凌晨0时37分,这些时间她还在布置工作。这时候距离她检查出重病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她其实早已经有感觉了,只是舍不得放下工作。”
2023年大年初一,魏彤欣偶然看到有人发回家过年感慨家乡变化的朋友圈,“当时我们正在吃饭,她特别激动,一下子站起来说:‘这个太好了,得马上组织报道。’”魏彤欣的妹妹魏彤光回忆说,她撂下碗筷就开始打电话,“其实过年这几天,她就吃不下东西,脸色也不好,一直被病痛折磨。”
阜新市传媒中心报社采访部部长张玉飞目睹了魏彤欣在去医院检查确诊前的工作状态。2023年1月28日大年初七一上班,阜新市就要召开会议,会上表彰200个先进个人,会后要在报纸上登出200个人的单张图片,采访部记者初六下午就要到会场为被表彰者拍照,“没想到魏总编下午也来到现场,当时我看到她特别疲惫,眼睛充满血丝,不断咳嗽,喝水都很费劲,就劝她回去休息,她说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保障。”张玉飞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参加完会议,她才去医院检查,再见到她时已经是在医院化疗了。
魏彤欣策划的阜新日报大型报道。
魏彤欣病重期间给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一民发微信:“元气满满的少女不行了,需要大修了。”“元气满满的少女”是王一民给她的称呼,特别敬佩她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激情。“魏彤欣把自己的新闻理想变成了一生的行动,一生的坚守,她是心中有光、与时代同行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2023年1月22日,在饱受病情折磨的时候,她在朋友圈转发阜新微报的“新春策划——我信”,并写出了自己的新年心声:“坚定勇毅前行的信念,坚定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信心,新的一年,值得相信,值得期待!”
不悔的选择
2024年1月4日晚,78岁的退休教师邢作民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保存完好的23年前的阜新日报,一边读一边禁不住哽咽起来。这篇题为《不悔的选择》的报道讲述了他多年来无怨无悔献身教育事业的事迹。
78岁的邢作民在看23年前魏彤欣报道他的事迹。
这是2000年魏彤欣任阜新日报科教部副主任时,带领记者采写的一篇体验式报道。邢作民所在学校地处郊外,他每天都要4点半起床,换乘3次公交车才能及时赶到学校。为了真实地体验邢老师的辛苦,魏彤欣带记者3点半就从家出发赶到邢作民家。“4点半我刚开灯穿上衣服,就听到敲门声,原来魏记者早就来了,怕打扰我休息,一直在外面等着,11月份,天都很凉了,真难为她们了。”老人回忆说,“她们整整跟了我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陪我一起回到家。”
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读者来信表达对邢作民的敬意,“因为这篇报道,更加坚定了我不悔的选择。”邢作民说。
魏彤欣1993年进入阜新日报社做记者,她给自己定的努力方向就是:到一线去,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歌颂美好情操,弘扬时代精神。她撰写的20余篇新闻作品荣获省级以上新闻奖项,她本人荣获阜新市十大女杰、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作为部门领导,她依然表现出色,2003年“非典”期间,她担任阜新晚报要闻部主任,她提出“最危险的地方,我先上!”4月20日,有一个学生从北京回来,因为高烧不退被怀疑为感染“非典”,一时间谣言四起,恐慌笼罩全城,魏彤欣一个人冒着风险深入医院跟踪采访,在得知确诊不是“非典”后,第一时间发出了报道《我要出院了》,及时消除了公众恐慌情绪。她带领记者深入发热门诊、城市出入口的检查站和医护人员之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共采写了70余篇稿件,她本人被评为“辽宁省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她所在的部门被评为“辽宁省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
魏彤欣采写的报道。
担任传媒中心总编辑后,她深深地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2020年1月28日,新冠疫情来临,她在朋友圈写道:“若有战,召必回!结束休假,投入战斗!这是新闻人的使命,是责任媒体的担当!”2020年2月2日,她在朋友圈写道:“连发三篇评论,为阻击疫情鼓劲加油,阜新日报,守土有责。”
佟文杰至今还记得当时魏彤欣发火的情景,春节刚过疫情初起,谣言满天飞,魏总编初四一上班就要求新媒体迅速发声,报纸初五就要见报,出专版,利用融媒体转发对冲谣言,有个别同志有抵触情绪,认为专版太多,压力太大,觉得没有必要。她当时严肃地说:“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必须发声,这是政治责任。”
作为总编辑,她时刻把底线思维和一线思维牢记在心,新冠疫情期间,官方发布信息经常是晚上甚至半夜,为了防止出问题,阜新市传媒中心3个公众号转发最后都由她一个人终审,一些编辑回忆说,他们是每周轮换,魏总编却始终是一个人,“有时心疼我们,夜里她让我们先休息,她一个人守着。”
魏彤欣在主持阜新传媒中心编务会议。
阜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传媒中心主任孟庆辉说:“她30年天天咬文嚼字,从没有过不耐烦,头一天眼睛里血丝还没有吸收殆尽,第二天又开始挑灯夜战,她热爱新闻不是三分钟热度,是用一辈子去完成这个承诺。”
魏彤欣因为常年上夜班,把自己的微信名称作“夜行者”,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她在朋友圈写道:“不管多么紧张、疲惫、辛苦,也无法抵消心中的那份爱与责任。过去如是,现在亦然,无论日行或夜行,我们始终在路上。”
青青柳河湾
2022年阜新市传媒中心的融媒报道《2021见证:稻香四季,青青柳河湾》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这是阜新新闻史上第一个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也代表了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评论称这篇作品“唯美与情怀兼具,传统媒体厚重与新媒体灵动合二为一,是一篇用心之作,感人之作”。
传统媒体的厚重与新媒体的灵动正是对魏彤欣在2019年担任阜新市传媒中心总编辑后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开辟基层党媒新路的最好的描述。
魏彤欣和她在《中国记者》上发表的论文。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阜新作为转型城市,经济欠发达,市传媒中心人员老龄化,设备陈旧,面对这些困难,魏彤欣提出:“条件差,但我们人不差,只要及时跟上这个时代,就能为党守好舆论阵地。”
在传统媒体方面,魏彤欣选择通过策划大型报道将中央精神在阜新落地。市传媒中心报社时政新闻编辑出版部部长张健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魏总编做的几个大型新闻策划,一开始有些人不理解,认为做好日常报道就行了,20多个版,每篇文章上万字,又累又不多得钱,何苦呢?“当看到一篇篇报道在当地引发的反响、获得的称赞后,大家逐渐理解了她,这里既有她作为一个老报人的情怀,也体现了她作为基层党报总编的政治素质。”
大型新闻报道“我们的大露天”以28个版的篇幅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了阜新海州大露天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报道让阜新人了解煤电之城曾经的荣光和奋斗,展望城市转型的曙光和未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宣传效果。
魏彤欣(左一)深入海州露天煤矿矿坑中采访。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此外在魏彤欣的主导下还策划了“脱贫攻坚看阜新”“阜新转型20年”等一批有见解、有深度、提振城市精气神的新闻稿件。这些稿件紧跟中央精神、密切结合阜新实际,选取小切口体现大主题。报道被市委领导称为“既可做史料保存,又鼓舞当前。”
为了更好发挥基层党报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魏彤欣向记者提出做专家型记者,深耕一个领域,一专多能,切实提供智慧和舆论支持。报社驻彰武记者站站长刘丹回忆说:“魏总编常和我说,要想真正深入做好治沙报道,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治沙人。”2018年7月,刘丹写了一篇题为《邂逅苏鲁克草原》的稿子,讲述了彰武历史上曾有过大片的草原,这是当地发展草原经济的历史见证和以草改善生态的文化依托,也为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找到了新的亮点和突破。“魏总编看到后要求我马上做连续报道,深挖苏鲁克大草原的历史,报道发出后在当地产生了共鸣,为当地以草固沙改善生态和发展草原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文化支撑,2019年当地成立了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并逐步叫响了‘漠上草原’的品牌。”
魏彤欣在阜新日报创刊60周年发表的感言。
在媒体融合方面,魏彤欣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新媒体报道的年轻队伍。她亲自策划选题,指导提炼主题,关注表达手法,与记者一起学习研讨实践,共同探求基层融媒发展之道。
徐曼昕是个普通记者,擅长拍摄短视频,魏彤欣就让她挑大梁,担任融媒体视频工作室负责人,给她平台和机会,为她争取资金。“在魏总编的亲自指导下,我们创作了一系列优质新媒体短视频,其中《厚道阜新 心中有你》还荣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徐曼昕说。
如今融媒体报道已经深深融入了阜新人的生活当中,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2021年11月6日—9日,阜新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雪,降雪持续时间、降雪量均创造阜新纪录。3000名环卫职工、6000名人民警察和辅警冲锋在前,消防、医护、志愿者守护生命通道,供电、供暖、供水单位心连千家万户,全市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打响特大暴雪阻击战。魏彤欣迅速组织记者去一线采访、拍摄了短视频《风雪中的阜新力量》,2分35秒的短视频展现阜新效率、传递阜新温度,感人的画面很快在全市范围内广泛传播,呈刷屏之势,为全市抗击暴风雪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魏彤欣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抒写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生逢在这个气势磅礴而又大有作为的时代,场景更加壮阔,舞台更加宏大,我们应该用笔、用心、用燃烧的激情去书写新时代的“春秋”。
魏彤欣参加全运会传递。
墨香千纸鹤
寒冷的冬夜、寂静的街头、如泣如诉的音乐、5只用报纸折叠的千纸鹤、祈祷的手臂上打出的“千纸难告慰,万墨赋清风”……一段20几秒的短视频在魏彤欣去世后的几天里,迅速在当地流传开来,很多人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视频拍摄者,43岁的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部副部长佘锐说,当晚风很大,他一个人拍了2个多小时。“选择在报社大楼前,选择用报纸折,是因为她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一张张新闻纸上,用充满墨香的千纸鹤送我最尊敬的人。”
正像那棵笔直挺拔的松柏一样,魏彤欣一生崇高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她对百姓充满感情。她说对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检验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最佳办法。1999年,她策划了“关注贫困生”报道,一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在社会各界捐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47岁的宋少红至今还记得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期间过得很艰难,要强的她一直是学校的优秀学生,“魏姐了解我的情况后,经常到学校鼓励我,在把我的故事报道出去后,我也接到了一些社会的捐助。”20多年过去了,宋少红一直没有忘记在她人生关键时期帮助她的人。2022年,远在外地的宋少红特意嘱咐在阜新开酸奶店的妹妹给魏彤欣和同事送去亲手制作的酸奶。
2000年,魏彤欣(左二)在采访中。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她对同事温暖如春。报社采访部记者陈力华回忆说:“2021年冬天我母亲去世,魏总编听说后马上打电话、发微信安慰我,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还亲自到家来看我,当她眼含热泪紧紧地抱着我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她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很想很想那个才华横溢、永远充满正能量的魏姐。”
即使在病重期间,魏彤欣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同事。2023年9月6日,听说一个同事孩子考上大学,尽管她当时已经呼吸困难,还是坚持打电话祝贺;10月19日,她给同事们发语音:“你们要加小心,听说空气都能传上‘二阳’。”临去世前一个月,10月29日,她还关心记者节单位是否搞活动,建议推荐两位年轻记者参评省十佳记者和优秀记者。
尽管她离世已经一个多月了,很多同事仍没有删除她的微信,“还想再听她的声音,留一份记忆,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知道不会再更新,还是要在心里给她留个位置。”同事们说。
魏彤欣在阜新日报采编大厅留影。
她对家人充满了愧疚。担任总编辑后从来没有一次和家人去省外旅游过,她和丈夫说:“我要守好这个摊子,等退休后一定好好表现,陪你逛遍祖国大好河山。”
她最遗憾的是没能亲自参加女儿的婚礼,当面送去祝福。2023年9月2日是女儿结婚的日子,半年前她就一边化疗一边坚持锻炼身体,“我这个当妈的欠女儿的太多了,女儿结婚,我一定不能缺席”,为此她还早早定了一件蓝色旗袍。随着婚礼的接近,她的病情也开始不断加重,随时需要吸氧,最终还是没能现场参加上女儿的婚礼,只好通过视频方式向女儿祝福。婚礼前几天,在亲友的帮助下,她拖着虚弱的身子,一点一点穿上旗袍,戴上假发,涂上淡淡的口红,坐在椅子上尽力挺直上身,幸福的微笑、流畅的话语一点也看不出几分钟前她还在大口大口吸氧,1分36秒的视频,整整录了2个多小时,她说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女儿的婚礼。“亲爱的宝贝,新婚快乐!虽然不能到现场见证你的美丽和幸福,但妈妈的爱和祝福会永远陪伴你……”
2023年12月16日,阜新下了一场大雪,墓园一片静寂,魏彤欣的女儿来到自己母亲“树碑”前,在洁白的雪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她在“心”里面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妈妈,我们爱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于力)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