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旅游 > 正文

      【点睛】走近喜马拉雅山,给人一种鼓励和勇气,更让人心生敬畏和热爱。山脚下,我们通过乘搭小船追寻犀牛、鳄鱼的踪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驾驶越野车穿越茂密的芦苇、森林,观看大象、梅花鹿、孔雀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


为什么要去尼泊尔?不是说那里很贫穷、落后的吗?为什么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不是说那里海拔很高,物资缺乏,甚至连道路建设都需要我国援建的吗?是的,即使是穷乡僻壤又怎么样?你可知道,全球14座8000米级山峰中,有8座全部或部分位于那里,被誉为“徒步者的天堂”;在世界版图上,还没有一座山脉像喜马拉雅山脉那样,与那么多国家紧密相连,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簇拥着它,风光无限;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其中,高耸入云,与天融为一体。这足已让我有一千个理由爱它,有一千个冲动立马前行,一睹它的壮观与风采。




记得小时候,从电视上看到,中国登山队员勇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情景,给我一种无比震撼的感觉,不禁致敬那些勇攀高峰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后来才知道,攀爬珠峰,除了可以从拉萨出发进行攀登以外,更多的人选择从邻国尼泊尔境内攀登。1953年5月,新西兰人与夏尔巴人联手从尼泊尔,也就是珠峰的南侧攀顶,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中国三名登山队员,则在1960年5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从那以后,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爱好者发起挑战,从不同地方出发,前赴后继地踏上了征服珠峰的征程,至今已有6000多人成功登顶。也许因为从小怀有梦想,就是一定要到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023年9月,疫情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我,选择了走进尼泊尔,走进这个神奇、令人向往的地方,去达成之前一直未曾了却、久存心中的夙愿。



当我走下飞机,进入这个“高山王国”,发现无论是首都加德满都,还是其它城市,道路建设都非常狭窄,路的两旁很少看到绿化,电线杆上挂满了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电线。无论是繁华大街,还是内部小巷,看不到一个红绿灯。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所有车辆都在没有划线的道路上左穿右凸,显得非常混乱和无秩序。因为陡峭的山路比较多,我们去的旅游景点,很少看到旅游大巴,我们坐的旅游车每天都在尘土飞扬的山路上颠簸前行。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失望,因为这早已在我的承受范围和预料之中。旅途中,我最为关注的不是这些,而是面对所有的困难,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如何被吸引而来?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着怎样感人的故事?令我佩服的是,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艰辛,他们一如既往地选择了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双手,去攀登一座座高山,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当看到一个个徒步者,背着高高的背包,在险峻的山路上独自行走;当看到一群群登山队伍,在陡峭、迂回的山坡上互相鼓励、坚定前行,我惊讶万分,赶紧用手机拍下这动人的镜头。认为这是旅途中最为耀眼、美丽的画卷,是人生中难得一见的亮丽风景线。



导游是个尼泊尔人,曾在中国的哈尔滨大学留学四年学习中文,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发现,他的眼神经常透露出坚定与自信,给人一种力量和勇气。我想,这也许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关,是高山人所表现出来的一股韧劲儿与特质吧。导游介绍说,喜马拉雅山脉,在藏语中,意为“雪的故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珠穆朗玛峰则是其中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海拔高达8848.86米。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母象”的意思,整体意思为“大地之母”,因此它也被称为“圣母峰”。攀登珠峰的难度极大,许多人一生挑战多次都没有成功,已超过300人在此遇难,并永远留在了那里。在通往峰顶的道路上,能看见一些遇难者的遗体,通常在海拔八千米以上区域。那里低温、缺氧、风大,被称为死亡地带。这些尸体都是登山失败被雪崩掩埋,或者体力不支而亡的遇难者。每年新的登山者经过时都会看到他们,已然成为了路标。根据前人们的经验,攀登珠峰有一个两点钟规则,就是一定要在下午两点钟之前完成登顶。如果在下午两点钟之后才登顶,那就意味着要在夜晚下山,这将置自己于最大险境之中。在登顶过程中,发生雪崩、冰崩以及意外掉落,是造成登山遇难的主要原因,稍有差错将性命不保,因此所有登山者都会遵守两点钟规则,并听从向导的指挥。导游告诉我们,山脉与珠峰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喜马拉雅山的存在,为珠穆朗玛峰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使得这座峰峦独领风骚,脱颖而出。而珠穆朗玛峰的存在,也为喜马拉雅山脉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它如同山脉的灵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目标。正因为这样,这里成为了全球登山爱好者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和游客前来征服。



旅途中,碰到一个四川游客,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他告诉我,每次故地重游,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其中,发生在澳洲登山爱好者林肯身上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他说,林肯1955年12月出生于澳洲堪培拉,从小热爱各种探险活动,15岁时,跟随体育老师体验了一次攀岩,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老师告诉他,攀岩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专注力,这让少年时期的林肯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高中毕业后,林肯考入了澳洲国立大学学习动物学。他喜欢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情,经常去一些陡峭的岩壁上攀爬。为了更好地练习、掌握攀岩技巧,他加入了澳洲国立大学登山俱乐部,并前往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成功登上了一座较低的山峰。1984年,29岁的林肯加入了一个登山队,决定挑战自我,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眼看即将登顶,却因为低温和大风,不幸被冻伤了,被迫返回营地接受治疗,而登山队的其他队员则陆续成功登顶,完成了澳洲历史上首次登顶珠峰。这次个人登顶失败,成为了林肯心中一大遗憾,无时无刻都想再次对珠峰发起挑战。2006年,一个登山队向林肯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加入一起攀登珠峰,这距离他上次登顶失败已经过去了22年。这时的林肯已经51岁了,身体各项机能大不如前,如果这次不去,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林肯不想让此事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无论如何他都要再尝试一次,于是很快接受了邀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攀登珠峰行动,他们选择的路线,并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南坡路线,而是更为困难的位于中国境内的北坡路线。这一次,他成功了,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梦想。看着白茫茫的一片山峰,让林肯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整个世界都仿佛在他的脚下,如此的壮阔美景,令林肯大受震撼。林肯与同行的三名伙伴,进行了一番庆祝,并通过无线电向前进营地报告了登顶的消息。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难”,攀登珠峰也不例外,不知道什么原因,林肯突然倒在地上,陷入了昏迷,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同行的三名伙伴见状,立即进行营救,并向营地发出救援请求。经过8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等来营救小组的抵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救援小组告诉队员,林肯已回天无力,永远离开了人间。然而,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现了,12个小时后,另一支登山队到达林肯的位置,竟然发现林肯坐在地上,已经褪去上半身的外套,口中不停念叨着,神志不清。一个在8600米高度,没有食物和水的人,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早就没有存活的理论了。但他却实实在在的重新活了过来,这简直是逆天而行,难以置信。这一幕让所有的人不知所措,更无法回答其中的缘由。林肯说道:“那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在珠穆朗玛峰度过,似乎陷入了幻想中,就好似在这睡了一晚。”林肯被救活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大媒体,许多人对他的生存能力发出阵阵惊叹。在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不屈不挠,和面对生死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决心。



尼泊尔之行,我们虽然没有像登山爱好者那样徒手攀爬,但有过二次登顶的难忘、美好记忆。第一次,是入住建在悬崖边上的悬崖酒店,一位同行问我:当你站在这高高的悬崖上,俯瞰脚下的世界,你发现了什么?或许你会感叹悬崖的高峻,或许你会想到驱车上来的艰辛,但更重要的是,你明白了,只有经历过万千的困难和挑战,才能真正领略到山顶的风景。第二次,是看日出。有一天,天还没亮,我们四点多钟便爬起来,驱车赶到山顶上,争先恐后地在最高处拍照。团里一个89岁的年龄最大的老人家,指着前面延绵不断的山峰感慨道:你是否感到前方的道路,还有更高、更远的巅峰等待你去攀登?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这连绵的山峰,从呱呱坠地到踏进校园,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从结婚生子到退休享受,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成长。当我们达到一个阶段时,不要误以为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而应该放眼远方,看到还有哪些更高的峰等待我们去攀爬。人生的道路是充满未知的,我们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但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攀爬到下一个更高的峰。所以,我们不要被当前的高峰所困,因为你的人生还有无数个高峰等待你去攀登,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辛,都要勇往直前,去追求属于你自己的巅峰。看着眼前壮阔无边的天际,听着老人家充满哲理的感悟,我瞪大眼睛,细细品味个中的道理,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走近喜马拉雅山,给人一种鼓励和勇气,更让人心生敬畏和热爱。山脚下,我们通过乘搭小船追寻犀牛、鳄鱼的踪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驾驶越野车穿越茂密的芦苇、森林,观看大象、梅花鹿、孔雀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对于这样一座奇特的山脉,我终于懂得了,它为什么会是每个热爱旅游之人的圣地和天堂。

(来源:佛山禅之旅 作者:陈松晖)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麦当劳中国携手菜鸟集团,“数字身份证”加速智慧化供应链发展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