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兵团分会场
暨和田地区第十四师首届兵地融合旅游日活动
——昆仑的高度:文化巅峰对谈
对话主持:
孙小荣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对话嘉宾:
巫新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
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
赵宗福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青海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
郭文峰克鲁格文旅创始人
话题一:昆仑风物与地理空间的跨界
孙小荣: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昆仑山和昆仑文化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对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者而言,昆仑山是一个“神圣的存在”。但遗憾的是,相对而言,即便是在信息极度发达的当下,昆仑山仍然孤悬于“天外”,昆仑文化也并不像其他山岳文化大众所熟知。但实际上,昆仑文化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都流动着昆仑文化的精神。我们今天的话题也将从“昆仑风物与地理空间的跨越”开始,首先,请问巫老师,您认为,昆仑山和昆仑文化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巫新华:现在的昆仑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文化结果,昆仑山系是中国早期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对外交流的唯一通道(主要通道之一),也就是说,“丝路昆仑”和昆仑山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壮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昆仑山脉的最后的定名,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逐步发展过程。2100年前,汉武帝首次以国家的名义,钦定和田地区山脉,即于阗南山为“中国昆仑山”,就是今天我们身后的这座山。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讲,昆仑是中国龙脉。中国龙脉是中国文化昆仑和地理昆仑体系里完全吻合的一条山系组合,是地学的秦-祁-昆造山带,也是中国地理的中央山脉,这样的昆仑实际上是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昆仑到祁连山,到秦岭,到大别山,到太行山,包括我们的首都都在这条中央山脉上。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脉,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实际上我们身后的这座山,即新疆昆仑正是“龙脉之祖”。
中国最大的风水在昆仑,中国文化的符号在昆仑,中国昆仑是中国国家文化的象征,国家文化的内涵表达,国家文化的地理符号表达。这样的昆仑还未曾开发,它的精彩之处都在我们身后“远阔的昆仑之间”。
孙小荣:刚才你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历史空间的这个角度给我们展开了一个论述,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再做分析,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跟昆仑文化直接相关,或者说我们中国人性格里面、基因里面,有哪些是昆仑文化和昆仑山赋予我们的?
巫新华:昆仑实际上是中国文化里边比较核心的一个文化内涵,举一个例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天人合一”为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传统文化理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个“天”就与昆仑有关,是中国古代通天之山、天下之山。
昆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是“天下之中”,有着明确的天命意涵;是伟大的地理名词和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性文化名词,“通天”的物化山脉就是昆仑山。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所谓的堪舆和风水,关联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每一个生活的区域,包括大到国家、王朝都要和风水关联,就是要寻找祖山和昆仑,这样的昆仑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与当下我们所在的新疆昆仑是直接关联的。这样的昆仑从新疆到青海,然后再到秦岭、大别山到太行山,是中国龙脉的主脉。
全世界按风水说法是五大龙脉,“两大”出葱岭向西行而去,“三大”都在国内,中华一直号称是巨龙,那我们身后的新疆昆仑山就是巨龙的具象表达。实际上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个白色的昆仑雪山山头,只是新疆昆仑山前山地带的一个小雪山,大昆仑还在身后。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新疆昆仑冰川有16000来条,天山冰川8000多条,再加上阿尔泰山的,光新疆的冰山冰川就有2万多条,如果说冰川旅游和雪山雪峰旅游资源,以及新疆山水与“万山之祖、万水之源”的这种关联,可以说这是一种前景无限的资源。
另外,昆仑文化又是关联世界所有文明区域的,比如说今天早上大家吃的早餐,应该有小米、玉米、大米稀饭等,这些粮食作物来自西亚,东亚和美洲,是人类历史文化交流的结果,可以说,我们的早餐就是一部世界史。这样的文化交流融合结果,包括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壮大,都和昆仑有关系,因为昆仑是中国最大的丝路通道。
孙小荣:我一直很好奇,在中国,昆仑山不是最高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更加被人熟知,但是,为什么昆仑山会成为“万山之宗”?在古代,中国人的足迹和视野根本抵达不了昆仑山,为什么《山海经》里面有那么多神话故事都是诞生于昆仑山,这是我很好奇的两点,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巫新华: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人目光所及,视野所及,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考古资料证明,以粮食作物在世界传播的范围广度和时间来看,在赤峰、辽河流域,山西这一带种植的小米,传到北非和两河流域的西亚,伊拉克、叙利亚等一万多公里之外,在4500年前就完成了,而小米种植的发明和被发现则是1万年前。也就是说,丝绸之路是万年的标尺,即时间标尺。这样算来,小米的“迁徙”是靠人的传播。
此外,我们的先祖在遥远的东方,发明了龙文化,是世界最早的动物崇拜,也是很早就走向了世界。从考古资料看,您说的中国人早期没有踏足昆仑,在我眼里已经是一个被证伪的命题了,因为,不但来过,而且有很多人来过,因为上述的文化传播必然经过昆仑地带。
这个里面有两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全世界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但是那是很难看见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整个喜马拉雅、冈底斯这些山脉人们很难靠近,更别说大规模的人群过往,因为很难!
丝绸之路最主要的通道在新疆的昆仑和天山、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这样的通道经过了什么呢?几乎是人类早期历史文化的一切。比如说,喀喇昆仑最高峰是乔戈里峰,乔格里是什么意思呢?塔吉克与东伊朗语将其称为“刀锋一样的山峰”,这座山实际上是世界第二高峰,是整个喀喇昆仑区域的地标。
在新疆昆仑,还有一座慕士塔格阿塔峰,什么意思呢?词义就是“冰川之父”。这一座海拔7500多米的山,成了全世界冰山的“祖宗”。连珠穆朗玛峰,乔格里峰,都成了他的子孙。为什么?因为慕士塔格峰是昆仑丝路的地标!不管是从阿富汗过来,还是从巴基斯坦北部过来,亦或从大帕米尔高原过来,只要看见了那个圆形冰山之父的山顶,就知道路走对了,东方中国就在前面,财富中国就在前方。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财富之路,是大家挣钱的路,在这样一条世界顶级商贸大通道上的地标清楚地表现出世界性战略优势。这就是新疆昆仑,这就是中国昆仑,新疆昆仑是中国昆仑开始的地方。
孙小荣:巫老师第一个发言,从昆仑山脉,国脉,人脉的确立,到丝绸之路这条贸易大通道沟通东西方文明等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今天对话的格局。接下来,我们就行政空间“昆玉”说地理、文化空间“昆仑”,请问赵老师,您认为,昆玉市应该从哪几个维度,来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昆仑文化谱系?从而实现在一个大昆仑地理和文化圈层中的“小圈层”文化认知,使昆玉的“昆仑文化”更加具象?
赵宗福:首先,很荣幸应邀来到这里,作为昆仑文化研究工作者,我曾经去过青海、新疆、西藏、甘肃的昆仑山,但是一直遗憾,还没有到过昆玉的昆仑。据典籍记载,由汉武帝钦定“昆仑河源”,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今天坐在昆仑山脚下,在这样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举办对话,是一件高兴的事。
昆仑文化与中国天文、地理和人文的关系研究,在中华人文传统不断发展、演变和重构的过程中具有的深刻意义。当下,昆仑文化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凝聚着全球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极大认同,也成为连接中华各民族最牢固的精神纽带。因此对于昆仑文化的重新建构,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同享用,让“昆玉”从行政空间跨越到大昆仑文化圈层,再去看它所处的位置和它的特质,就能为昆玉是发展找到一些可依赖的路径,也就是架构谱系的提取与重塑。
首先,对于昆玉而言,要找到自己的特质,就要通过对昆仑文化的拣选、提取和重塑为昆玉昆仑提供资源基础和发展模式。汉武帝钦定昆仑,河源于西域(今新疆)。这是一个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观念。此后,黄河源自昆仑便成为历代王朝的官方观念,此类记载累累于史籍。这是昆玉昆仑的独特性,也可以说是带有标识性的地域文化定位。
那么,促使汉武帝钦定昆仑的理由和动机,除了“河出昆仑”,其实还有“玉出昆冈”。这是昆玉市要重点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
我们知道,出产在昆仑山的和田玉,已有数千年使用历史。追溯玉在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密码,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的瑶池及宫殿皆为玉制,被描述为“琼楼玉宇”,流水池水被称为“琼浆玉液”,生长的神树叫做“金枝玉叶”等等,从古至今,和田玉的地位始终具有唯一性,同时作为玉的独特性品质,又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精神。昆仑山作为和田玉的产地,某种程度上也印证着中国文化的象征,依然被推崇。
回到昆玉市的命名,应该是神来之笔。以昆彰显,美玉凝练,这是昆玉不可多得的文化书写,甚至可以大书特书。昆玉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深度挖掘昆仑文化内涵,对之进行细致梳理。
昆仑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昆仑精神所具有的和谐大爱,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等精神既与当代主流精神相吻合,也涵盖昆玉所特有的兵团精神,从汉唐、清代在这里屯田戍兵其影响可以纳入昆仑文化的视野。昆仑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辐射力、影响力的着力点。文化润疆,兵地融合等治疆方略也是推动兵团文化繁荣发展。
需要提醒的是,神话昆仑与地理昆仑两者并不等同,又不能截然割裂。从古籍中“河出昆仑”的反复记载和历代对河源昆仑的寻求,表明国人千万年来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昆仑山在黄河源头。到底在新疆和田,还是在青海西南?时至清末,仍然有大量学者讨论黄河发源地究竟在哪里,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探寻。
对于昆玉而言,这种探寻就发生在我们眼前这片昆仑山,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当然从地理上讲,这不是地理的真实,甚至也不是一个历史的真实,但是,它是一个文化记忆的真实。文化的真实,心灵的真实,也是一种真实。我就从以上三点浅谈对昆仑文化的理解,以及昆玉市构建自己的昆仑文化谱系的立足根本,当然我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剖析,也想了解从旅游层面,昆玉如何打造在地文化。
孙小荣:感谢赵老师对昆玉市构筑昆仑山的文化谱系的非常实际的建议。我总结一下,一是“河源昆仑”的在地化延展;二是玉文化品牌打造,把昆仑山和昆仑玉,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沙漠中建立一座城市绿洲,在地域文化发展繁荣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值得关注与借鉴。第三就是昆仑精神的传承。
巫新华:还有,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考古学最新研究进展,玉是沟通天人的神物,天即是昆仑,玉出昆岗。在地理标志范畴上,昆仑山逐步向西部转移,这是一种文化和历史认同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刚才赵老师谈到的“河源昆仑”的寻踪和西域重要性的体现。
昆仑山系,最大的山在这里,最高峰也在这里,像这样的山,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包括西域、青海、甘肃这些大通道地区的山脉。对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而言,这些山脉地带是世界性文化交流的重要或说主要通道。另外一个侧面,这也关涉到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里边“一带一路”的概念。实际上,昆仑丝路和“张骞凿空”构成历史的呼应。张骞凿空不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而是把丝绸之路上的壁垒凿掉了,国家控制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过去各路地方势力的控制变成了东方大国中国的控制与主导。汉代控制丝绸之路,就是控制财富与军事资源,所谓“断匈奴右臂”便是如此。丝绸之路深深地完全打上中国汉帝国的烙印,是由张骞开始,汉武帝时期实现的。
关于刚才说的昆仑玉文化,我还要补充一点,现在出土最早的玉,比如说玉猪龙、C形龙是距今6000年红山文化的代表;4000年前的石峁城址印证了中国北方早期国家都城的建立,玉器也是其文化特点。而上述这些地方出现的玉,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和昆仑相关的玉文化体现。昆仑玉文化的早期呈现是和动物关联的,龙是自然界没有的动物,但是用自然界有的动物的局部组合成了一个自然界没有的神物,然后赋予它超自然的能力介入人类社会管理。
昆仑这样的概念,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管理人类社会的概念,这样概念的出现和玉器最早的出现,和石龙、玉龙最早的出现都有关联。类似的动物崇拜文化在中国西边出现,就晚了很多。比如说格里芬现象,一个鹿或者一个神兽身上长着一个鸟嘴,到了埃及,狮身人面像也是这个概念。这些是自然界没有,然而,用自然界已有动物的局部组合出一个大的神物,介入人类社会的管理,赋予超自然的能力,与东方中国9000年前的龙文化是一个逻辑概念。这样的概念9000年前在东方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谁影响谁?怎么影响的?昆仑肯定是通道。毫无疑问,中国影响了世界。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无数个,比如说匈奴西迁完全颠覆那个时代的世界格局,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中印争议的地区,叫阿克赛钦,阿克赛钦是什么意思呢?阿是白色的意思,赛是戈壁滩的意思,钦就是中国,那是中国的白石滩,中国的戈壁滩,他印度争什么呀?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文化人没把昆仑说清楚,那里就是喀喇昆仑腹地,喀喇昆仑山口就在那儿。
孙小荣:刚才巫老师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阐述历史视野中的昆仑,赵老师从昆仑文化研究与在地文化建设给我们解读昆仑风物与地理跨界,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昆仑山这座山。无论是从地理空间,文化空间,还是在历史的演变中,昆仑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昆仑山还没有成为一个品牌性的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或者说,还没有出现一个能代表昆仑山,代表昆仑文化和代表昆仑精神的这样一个具象化的旅游目的地出现。虽然我们知道昆仑山,也听闻昆仑神话传说,但是作为游客可能依然不知道去哪里去发现它,走进它,如何能深度体验这种伟大与震撼。
我想问一下高老师,您认为在中国文化旅游地理的版图中,昆仑山应该有着怎样的地位啊?近年来西北旅游热,这股热潮能不能带动昆玉市对于昆仑文化的具象化的塑造?
高舜礼:听了两位老师刚才从文化角度解读昆仑山,让我非常受启发。明天就是中国旅游日,今天能在昆仑山脚下的海拔3000多米之处,谈论昆仑山文化旅游的话题非常有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历史地理中拥有崇高地位,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位居四大神话仙山之首(昆仑、蓬莱、方丈、瀛洲),也常被形容为理想境界、精神梦境。国人常说的“三山五岳”,有一种说法就包括昆仑山。对“五岳”,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对“三山”则有些分歧,一种说法是三座旅游名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一种说法是三座华夏远古神话传说的神山,喜马拉雅、昆仑、天山山脉。因此,昆仑山与滇川藏的一些名山不同,不仅在当地很知名,即在中原文化圈也很崇高。其旅游的品牌性和辨识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它的旅游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接待游客还不够多,在当代人的口碑影响还不够大。
我认为,当前“西北旅游热”对昆玉市的昆仑文化旅游发展将带来重要机遇。
一是西北现受关注度很高。求新求异是游客永远的追求,中东部玩透了,自然就到西部;和田昆玉市、昆仑山,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东中部游客。这既是游客需求满足的大势所趋,也是昆仑山自然和文化魅力的吸引所致,越来越多的全国游客到来,对昆仑山文化历史的传播和旅游地位的提升是有益的。
二是西北交通条件改善很快。飞机、动车、高速路都在逐步增加。以前要一两天才能到达的,现在半天就可能已经到了,天山一线已有城市快速列车,出疆也有了动车组。
三是我国家庭轿车普及率高。家用汽车现已超过3亿,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200辆,能够独立驾车者越来越多,自驾出游趋向兴旺。
这些对昆玉文旅发展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昆仑之门、丝路要点、民族文化等,都是很有魅力和品位的旅游资源;又有了旅游发展从“起步”到“提速”阶段的基础设施。未来昆玉旅游加快发展的起码条件正在加速具备。
今后关键是要抓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大力改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可进入性、通达性、便捷性、选择性。西部地区地面大,新疆全区超过10个山东省那么大,从北京到和田昆玉市,就是坐飞机而来,也要一整天的时间;若要赢得大规模的客流,就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
二是下气力开发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要紧扣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旅游的核心、拳头、主打产品,努力形成与时俱进、魅力四射的黄金旅游线路。目前昆仑山还只是资源状态,无论理论上、历史文化上讲,昆仑山地位有多么重要,游客未必就会在实地感受得到。旅游消费的是开发成型的旅游产品,不但要游览,还得吃住行游购娱。目前,距离把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中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和配套环节,这是需要下大气力的。
三是要处理好高端与大众的关系。接待高端游客自然旅游消费拉动力会强,但需要有成熟产品和配套条件,这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也要辩证地看到,将来的昆仑山旅游者不可能都是高端消费者,还会有较大比重的大众游客,这就要在接待设施等方面有一个合适比例,一律都是四五星级酒店,大众游客是住不起的。大众游客来的多了,必然会加快促进当地交通条件和公共设施的完善。
四是尽量举办一些文旅宣传活动。旅游离不开宣传营销,西部旅游更需要营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市场营销,让“昆仑之门”形象深入人心,让昆玉成为西北游必来的一站。
五是努力改善接待旅游条件。在满足旅游接待基本功能的同时,努力提升接待条件和设施水平,让行游住食购娱多一些档次和种类,并注意凸显特色、文化、专业、潮流。
孙小荣:高老师从三个机遇和五条建议解读了昆玉旅游业面临的现状、机遇和挑战。首先是交通的制约,长距离的空间阻隔,实际上极大地制约了更多的人来到和田,来到昆玉体验昆仑山。第二个是整个中国旅游的版图的空间也在发现发生转移,有一个观点,就是过去经济的边缘中心,地理的边缘中心,正在逐渐转化为旅游体验的中心,在西北旅游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交通的制约,资源的分散,人口的薄弱等各方面原因,人们难以集聚,但是另一方面,也就相对缓慢地步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轨道。正因为如此,一些边远地区保留了非常完好的生态环境,非常完整的文化生态,这可能是在新时代发展旅游的一个更好的资源基础。
巫新华:您刚才谈到文化,真正的核心文化体现在昆仑是国家象征,像这样的国家象征和每个人生活都有关联。实际上,昆仑风水,昆仑龙脉,与每个中国人,他的生活,他人生的一切都有关联。风水的祖山就是昆仑,就是昆仑开始的地方新疆昆仑,青海昆仑,甘肃祁连山(南山)。诸如此类,昆仑自然景观的特殊性、极限性,文化的特殊与广谱性,是对中国山水的另外一种认知。中国山水的最高代表就是昆仑,中国山水画是昆仑意境,中国文化与国家的符号化表达就是昆仑。如果说每一个中国人自身风水,都要跟昆仑风水,跟龙脉之祖有一次深入的接触的话,那昆仑山旅游市场就真正火起来了。
高老师刚才启发我,中国人常用的吉利话,叫做“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过去我一直认为表述有问题。中国诗词讲究对仗,东和西对仗,南和北对仗,还没有东和南对仗。但是古代新疆确实存在南山,于阗南山、西域南山,它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相当早。汉代之前南山、昆仑就一个到了西域,即到了新疆。西域是中国西域,这个时间也很早,如果把南山作为西域南山来看,那东和西的对仗就出现了,也就是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南山就是我们身后的昆仑啊。旅游广告语都可以这样写,“你想寿比南山么,来新疆昆仑,来昆玉”。
赵宗福:巫老师说得非常好,颇受启发,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当年我做国家重大项目的时候,就思考过如何理解昆仑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因为昆仑文化太博大精深,昆仑文化的源头是昆仑神话,这里说的神话,不光是一般人认为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一个以信仰为中心,以昆仑山为地标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天文地理观念、文学艺术、社会制度、民俗习惯等影响,昆仑文化弥散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国家的大昆仑。
孙小荣:谢谢两位老师的补充,相信昆玉旅游开发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全面提升。下面,我们将从运营或者经营昆仑山的这个角度,请教一下实战派郭总,当然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说,有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来,这是大旅游目的地所欢迎的事情,但是您跟他们的理念是相反的,您贩卖的是稀缺资源,绝对优质的一个休闲空间。昆仑山还未被大众市场发现,还保留着,我前面说的就是一种没有经历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源真和纯净。对于当下的消费者而言,这恰恰是一种稀缺的奢华啊。您做的野奢露营地作为野奢生活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经营者,你认为昆玉面临着哪些旅游新消费,如何释放昆仑山的优势,保留哪些潜质?从您做克鲁格营地的实操角度来破解这些问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案例解读。
郭文峰:您的想法好,刚才也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昆仑山,昆仑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我从个体思考和在地实践的层面,可能有更多小我感触。像昆仑山这样的自然资源,是千百万年、亿万年保留下来的,我们在选择营地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做一些人与自然的链接,人与人的链接。克鲁格呈现的就是在地风景,在地美食,在地人文,在地文化的挖掘和深度结合的体验。
从语文课本中,大家都知道徐霞客故事,孩童时都想做徐霞客,走更多的地方,去见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业态的变迁,他们没法停留下来,我们在思考的就是更多承载连接的一些住宿单元,以及探索性和体验性,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活动内容,这样能够立体呈现在地空间,深度旅行目的地打造的这样一个综合型业态。
当然这个业态它是立体的,也不全是高端,只是我们选择了做高端的、小众的野奢露营,一个是源于客群需求,再一个,作为某一个区域的开发,我认为是从高度再往下去规划,或者往下再渗透的时候,可能会好过常规性旅游产品。如果一开始的定位,或者是造成资源的低端浪费,尤其像高老师讲到的资源禀赋好的景观,如果资源浪费了,或者开发不好再去调整,就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新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资源,包括我们现在所在的昆玉市以及昆仑山,正因为发展比较晚,保留了很多的原生态的地形地貌,以及文化个性,已经凸显出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潜力。现在来新疆客群,像高老师提到的交通制约,但是如果能够到这儿来,基本上都是高端消费客群,事实上,新疆的高端客群基本上达到了国内的旅游4.0、5.0,但是新疆旅游业态可能还停留在1.0。这种悬置的旅游产业结构,引发旅游人的思考。我觉得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旅游人来到新疆,到昆玉来,锻造昆仑山互动空间,一起开发,发掘,探索,近距离地去触摸这些自然风光,感受这里的文化交融,谢谢大家。
孙小荣:分享得特别好,因为,我们再好的资源也需要投资,也需要运营,更需要有情怀,有实力,有前瞻性的企业家,资本的介入,才能更好地去开发和保护昆仑山。高老师还有补充。
高舜礼:当下旅游业界有一种论调,说旅游需求正“从风景走向场景”,似乎自然风光已看腻了。我觉得,对新疆这样的地方来讲,可能是不适用的,因为新疆地域太辽阔,花上几周也跑不了多少地方。比如昆仑山、天山、伊犁、喀什、阿勒泰,不论是风景名胜,还是民俗风情,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你能说是“从风景到场景”吗?你就连旅游目标地的典型风景都看不过来,难道还要蠢蠢欲动、交头接耳去看社会场景,那岂不是太过于精力旺盛了。我这么说,目的只有一个,新疆大而美,不多来几次是跑步过来的。
孙小荣:您说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阶段不一样。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可能已经看厌了风景,所以需要在地文化的场景体验,但是,对于大西北来说,风景你都看不完,你还要什么场景啊,可以存在这样的区域差异。
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我经常主持论坛,但这次活动构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场景,背后是昆仑山的风景,我们在山脚下安营对谈,这不就是风景和场景的完美融合么。刚才的对话一度出现了我很久没有见到画面,积极抢话筒,补充发言,呈现交锋与思想的交流,这样一个对话的状态,才叫真正的对话,我觉得上半场还是铺垫,我们在相互了解,相互碰撞,相互促进。下半场,我们把格局打开,谈一谈“昆仑宿集与在地化生活范式的打造”,我们休息十分钟,进行下半场对谈。
话题二:昆仑宿集与在地化生活范式的打造
孙小荣:我们知道,旅游消费能够带动知识的流动,体验是最直接的文化普及。您认为,昆仑山和昆仑文化应该怎样从研究者的“小众”走向游历者的“大众”,或者说,昆仑山有哪些优质的资源或者故事,适合转化为体验消费场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巫新华:结合高老师和郭总讲到的,比如说特种旅游,我自己的工作常态就是特种旅游,因为我们是常态户外,比如说,我身后的这道沟梁,大家往我的右后侧看,那种山水侵蚀形成的地表河谷裂隙,就不同于一般的地方。这种特殊的地貌会带来特种旅游的独特体验。再比如说,我们考古野外生活,早些年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野外作业工具,越野车不到位,GPS不到位,经费不到位,我们很多时候是孤独地走在群山里边。如何解决自我生存问题,我个人经验是看河谷的鹅卵石,看它的磨圆度,就知道自己离山口还有多远,是否能走得出去,类似于这样的户外生存经验与昆仑野外,可以转化为户外体验性的特种旅游产品。
当我们翻过身后这座雪山,我们能看见的大概是10万平方公里的昆仑山高原,叫广域昆仑。
这还只是地理山脉的昆仑。就像刚才赵老师说道,对昆仑的地理山脉的认识局限于这一段,也有好多年了。但是作为整个昆仑山系来说,我们身后的这1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实际上还是昆仑山脉的一个小地方,仍然是它的前门地带,前沿地带。也就是说,由此可见昆仑的壮阔,这只是他的自然面。
昆仑的壮阔是我们国家西北地区极限资源的一个体现,只是自然资源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文化资源,它是中国国家文化的符号,主持人您前面说到的“昆仑关”,实际上可以改名叫“中国关”,昆仑它是国家符号,在一次重大的国家行为,即国家战战争,然后于越南边境方面我们就确立一个边关叫“昆仑关”。这是什么昆仑?这是移动的昆仑,这是国家概念的昆仑,这是文化的昆仑,实际上是国家品质、国家形象、国家内涵。
这样的昆仑实际上在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如果想看这样的昆仑,一定要到西部来,比如说到昆玉来,昆玉市的昆仑山脉是昆仑的中段,这后面的雪山都叫穆士塔格,到现在为止登上去的人还不多。像克鲁格营地的营帐设施,基本上可以架到山顶的位置上去了。
这次我们坐飞机过来的时候,经过天山的最东端,那个地方的山叫白山,唐代就叫白山,汉代的时候也就叫祁连,现在的名称叫喀尔里(雪山、白山之意)。我曾经徒步上去,把营帐扎到了山顶附近。就是这样徒步可及的雪山又是特种旅游的资源,大多数雪山都是别人未曾体验过跟自然的对抗,自己和自己的对抗的特种旅游资源。如果再加上赵老师,高老师您们做领队,还又实现一个我们去玩特种旅游的过程中跟谁一起去、一起聊天,一定能聊出什么许多人未曾体会过的内容来,这就是新疆旅游的魅力。
孙小荣:我觉得您说的这些角度都可以做出特种体验,因为这几年,考古研学市场兴起,比如河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都围绕“考古”体验做出很多文创产品,比如考古挖掘式盲盒等。再请教巫老师,能不能把考古学这么深奥的深髓的内容,简化成游客能够参与体验的一些互动性旅游产品?
巫新华:您说的是考古体验,是知识普及和大众参与这一块,包括研学、游学等内容。这块实际上不是我们专业机构和专业学者做的事,但是我可以配合您,因为啥呢?我已经退休了啊,我的专业任务已经解脱了,但是考古学绝非猎奇,比如说《鬼吹灯》,所谓的精绝古城,那是一个文化虚构,是成人的童话,是跟实际的考古学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真正的考古学有两个方面,您讲的是微观,比如说,具体一个遗址,一座城址等。但是我们讲到,如果说宏观的考古学,比如说昆仑,它是一个大的地标,如果说5000年前中国黄帝时期的万邦之国,甚至8000年我们已经发现高庙遗址的太阳神鸟、天梯等等这样的东西,那时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圆地方,天命、天下等世界观、宇宙观等观念就已经存在。这些观念都与昆仑文化关联,那么昆仑这样的概念7-8000年前就有了。我们去追寻这样的历史文化也是考古。这些跟昆仑关联的历史文化,就是另外一种考古工作做法。这可能是我个人比较愿意或者是更感兴趣的一个考古工作方向。至于说领着一群孩子或者一群其他的朋友们去挖点啥,一是我现在没有这个权利了,二是我们的考古机构有本业,这方面是可以做的,但是只能配合,至于说好不好,可不可以,那我现在说了不算了。不过,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现在有明确的要求,考古要服务大众,考古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另外,昆仑山还是佛教的须弥山,比如说新疆的佛教遗址,数量很多,古代新疆这里是中国佛教开始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中国化开始的地方,佛教考古一定很有意思。还有一个类似的最大成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与中国化,形成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这当然是与佛教最好的一个外来思想理论中国化的例子了。佛教中国化了以后,扛起了全世界佛教的大旗,这个历史事实全是经昆仑开始,经昆仑实现,这样的事件背后不都是中国特色文化吗?昆仑文化可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再听听其他老师的分享。
孙小荣:文化讲究原生,讲究保护,但是旅游需要把文化转化成可体验的场景,让它发生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一个地方发展产生一些带动效应。像昆玉这样的地方,发展文旅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有力抓手,这就需要资源的高效转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昆仑山是文化富集区、景观的富集区,但它也是生态脆弱区。在开发的时候,既要讲究保护,又要讲究合理化,科学化开发。
那么,我想请教赵老师,您认为,昆玉在经略昆仑文化旅游的进程中,应该如何“守正出奇”,处理好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关系?
赵宗福:昆仑山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相对自然生态比较脆弱,当然随着边疆建设发展,整个生态变得越来越好。相对于文化而言,虽然不断加强对其保护性,但我在想我们究竟保护了什么?怎样去保护?其实有些东西可能还没搞清楚,就是说不明白,没挖掘出来的时候,这个保护也是谈不上的?缺少研究的梳理,没有新的发现,在谈进一步推进旅游的时候,可能找不到这个着力点。所以,我认为生态平衡、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三者之间,守正出奇,还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另外我还强调一个观点,自然与文化的生态关系。可以说个大话,我曾经花了两个月时间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当时也是因为一个课题需要做生态保护。下了一定的功夫后,我就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我们说生态的时候,光强调自然生态,而忽略了文化生态。其实我们讲生态保护的时候,应该是两者并重,因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比如说,名山大川,因为有名人游历到此,留下诗文墨宝而被广为传播,使其有了灵气,与此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到访,增添人气,反过来,这些名人因为名山大川的衬托更增添了他们的名气,由此,灵气、人气、名气,造就了一些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得以增值。
唐代大诗人们,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每到一处名山胜水,诗兴大发,留下佳作。诗人的壮游成就了山水名胜的文化含量,这些诗句也成了当今名山大川的旅游广告词。还有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等对边疆风光的描述,以及对战争伤痛的人文关怀,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文化和自然生态相辅相成,如何把二者关系处理好,刚才孙老师提到了“守正出奇”。这四个字太好了,并且大有讲究。
守正,就是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要保持它的本真性,那么,当然我们不能说任何东西具有绝对本真性,那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至少要有相对的本真性。如何做到“正”呢,无论是发掘、整理或者是可持续发展,我想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之正,不管是保护生态还是发展旅游,还是文化传承,指导思想必须与先进的和国家的主流思想一致,而不是相悖的,做昆仑文化的时候避免陷入以神话为主,烘托宗教氛围的场景上,在不排斥合理性范畴内,符合基本的科学的原理。二是科学之正。无论是资料的真实还是观点的真实,都要言之有据。我们老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地方呢,要讲好地方的故事,这是很必要的。但是讲好故事不等于瞎编故事,要从文献典籍,做好认真梳理,讲的故事要有“影儿”。举个例子,清晚时有一个使臣出使俄国,他发现俄罗斯探险家在新疆考察的记录,资料非常丰富,其中有一块就提到了昆玉现在所辖的策勒县、皮山县等地方,对地理、交通、矿产等内容记载得非常细致,玉龙哈什、克里雅等地名点仿佛出现过。又如物产的考察,在和田这个地方,大的金矿就有五处,当然还有玉。后来他将这些内容翻译整理后上奏朝廷。如此看来,不光我们了解世界,世界也在关注着我们。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如果系统地梳理,拓展新的渠道,新的项目由此就可以增长出来,新的故事也就出现了。但是,我们的介绍一定要符合历史的事实。比如说,屈原、杜甫、陆游都写过昆仑山,但那是源于文学的想象,他们实际上并没来过昆仑山。屈原等人笔下的昆仑也非此昆仑。但是唐以后来到今天的昆仑山地区的诗人不少,作品也不少,可惜还没得到挖掘整理。我想可以做一本关于昆仑的诗文集,包括名人考察的日志,内容太多了,需要发掘、整理,基于历史史实、文化解读、学术研究等方向的支撑,言之有据,纳入昆仑文化谱系中来,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问题,挖掘梳理也罢,保护利用也罢,意义何在呢?就是要重新勾起记忆,恢复这个记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带着情感的大众记忆是回望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共同记忆上,实现文化自信,实际上,再去推进昆玉文化旅游的发展,那么就有了文化重构的基础。
孙小荣:赵老师说得非常好,就是要跳出昆玉看昆仑,依托昆仑打造昆玉。昆玉旅游品牌“出圈”,就是要做大昆仑文化,把昆玉变成一个大昆仑的浓缩博物馆,体验馆,那么人们来到这里就对昆仑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我们背对着昆仑山,脚下的这片草地是第14师的一牧场。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户外运动和昆仑宿集露营的休闲度假地。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打卡,瞻仰昆仑山,体验雪山下的露营生活。野奢露营是昆玉经营昆仑山一个比较理想或巧妙的切入点,请高老师从文化旅游融合的角度谈一谈,您认为,昆玉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在以露营为主打业态的同时,巧妙地植入在地文化,有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让昆玉在经略“大昆仑”时,做出“大不同”?
高舜礼:露营是一个有些时尚的业态和比较宽广的概念。我实地考察过一些,感觉这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昆玉在这个节点切入,是正当其时,要积极探索、努力做好,争取形成亮点乃至品牌性影响。
在发展野奢露营时,如何较好地植入当地文化,增加游客的良好体验,实际上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题目。有关露营发展的方向、主题和产品形式之类,应先做一个专业性的规划。
做露营业态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认为扎几顶帐篷就是露营的全部,那是存在认知局限性的。比如按照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有房车露营地、自驾露营地、骆驼露营地、徒步露营地。从地理空间来看,有沙漠露营地、草原露营地、雪山脚下的露营地、湖畔露营地等等。所以,昆玉市要发展露营地,思路上一定要开阔,要考虑游客喜好,要细化消费需求。比如说,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打造成一个像游客集散中心的据点,能够提供包括游客住宿、生活保障、交通补给、周边旅游等等。这让我想到澳大利亚中部戈壁沙漠里有一处叫艾尔斯岩石的世界自然遗产,因为这里深处沙漠腹地,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包括住宿中心,既有星级酒店,也有帐篷宿集,还有汽车露营地,包括餐厅、购物、休闲娱乐等也应有尽有。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集约效能、环保生态。对于昆玉而言,做露营宿集可以考虑予以借鉴,并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发展路径上,需要逐步探索,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任何所谓的规划高手、策划高手,都很难说一下号准客源市场需求之脉。要以开放的视野,博取国内外野奢露营发展之长,认真研究不同客源的需求,以最大化吸引游客为目标,循序渐进地探索露营发展之路。切忌一下子就大规模、大片区地铺开;切忌搞一张图纸、一类模式建到底;切忌一类档次、不分主次发展下去。
二是在策划建设上,要尽量主题化,从游客心理出发,考虑游客选择露营的充分理由。游客是要看日出日落,是看日映雪峰,还是看牧民聚落,看体验草原风光。要根据环境和目的,确定不同的主题和场景下的露营,再加以专业的论证和策划,如雪山下、湖水畔、牧场里、枣园旁、庄园边、景区内,露营地本身就要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游客觉得必须过夜。
三是在文化体现上,要充分考虑在地文化,把露营的业态呈现与在地文化融合起来。露营与单纯的观光旅游相比,节奏要慢,停留要长,常被挂钩于休闲度假,这就为体验在地文化创造条件。在地文化可作为展示的符号,体现在露营的设施和场景上;露营设施本身也可充分吸纳在地文化和民俗生活,例如,藏区的黑色牦牛毛的帐篷,既防雨又保暖,就比工厂化生产的帐篷有温度、有温情;也可把在地文化相关生活元素,直接引入露营者的生活里,如饮食、民俗、节庆等;在地文化艺术的表演,则是更为集中的展现。
四是在露营地活动的安排上,一定注意丰富多彩,让游客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露营业态一定有别于单纯观光,要有较充分的参与性活动,如骑马、放牧、打草、劳作、挤奶、做饭,让游客有可能尽量体验一些民俗生活,这也是最值得记忆的旅游行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年保玉则自然保护区,当地少数民族习惯定期去其中的圣湖喂鱼,就很令旅游者向往和关注;甘肃瓜州的沙漠戈壁里曾有组织者设计了徒步线路,就受到参与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文化名人的欢迎,因为这条线路被认为是踏着玄奘取经的足迹,对很多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尝试在沙漠中徒步越野,后来这条徒步路线就逐步火爆起来。这些活动设计的做法,值得做露营者去参考。
我认为,无论是设计旅游项目,还是策划露营,思路一定要尽量开放。这个地方适合露营,就决定去做露营,但仅限于此就局限了,还是要考虑形成旅游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固步自封是不行的。比如说,这几年南疆滑雪市场蓬勃发展,那么能否考虑昆仑之门一带冬季也要把滑雪搞起来,除了滑雪之外,还能提供哪些与旅游消费相关的连接点,让整个冬季旅游市场创造更大价值。如果说春夏做露营,秋冬做滑雪,能够持续地经营下来,无论是对昆玉市,还是对整个新疆,都是探索出一条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总之,把野奢露营发展好,一定不只在居住的设施设备上,还要在活动和内涵上也要“野奢”起来。这样,游客体验感好了,自然“大昆仑”产品形象就树立起来,昆玉的露营也就会“大不同”、不同凡响。期望这一天能够早一些到来。
赵宗福:刚才受到高老师的启发,我还有一个理念性的构想。首先,旅游旅游,新疆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旅多游少。很多人想到新疆,就觉得很遥远,也可能想着想着就放弃了。这就需要给旅游者注入一个不得不去新疆旅游的理由。对于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就要做到“人无我有”,即别人没有而只有我有;还要“人有我优”,当你也有我也有时,那我要做得比你好;然后就是他也做得很优,那我就要在优质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特色,就是说“人优我特”。这样的产品做出它的独特性,文化的个性,就会避免一般的同质化。从这点出发,我觉得可能对于推动当地旅游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孙小荣:赵老师的建议非常好,是从文化转化为旅游思维了啊,像刚才你说的这些,实际上它都是一种文旅转化的手段和方式。下面,请郭总从实践者的角度来对这个地方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对于昆仑山大峡谷旅游区露营地的投资和运营,结合您的经验和判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野奢露营项目地和旅游目的地,应该构建怎样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郭文峰:刚才老师们从文化挖掘,旅游规划,项目策划的角度进行了大量分享,那么,我作为一个营地建设者,在结合自己的露营地投资和运营的感受更强烈一些,作为企业诉求更落地一些。
首先,是产品定位。昆玉市在昆仑山下,打造昆仑文化具有天然优势。但是,我相信不仅仅是昆玉市在做昆仑文化,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走在前端的IP或者是标签。我建议,政府给出实际基础建设的规划定位,这不仅代表我,还有一批旅游人所迫切关注的。从交通设施到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高、中、低层级规划引领,其余市场化运作交由企业来开发、管理,那么,企业一定会为自己的钱包负责。反过来,如果在项目前期,政府还无法提供这些硬件基础,那么,让企业落地项目的抓手可能就很弱。最后就会为了开会而开会,为了提出想法而不停地提想法,始终无法真正落地。
其次,作为在地企业,政府通过政策性的引导,我们去做周边开发,创意更多活动,通过企业导流,活动宣推,客源市场自然就形成了。所以,在地的营商环境,在地基础设施,以及整个大规划,这些是吸引我们落地项目的核心要素。当然还是市场自身发展以及每个企业自身的定位,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孙小荣:新疆是一个露营的天堂,自驾游的天堂,户外的天堂。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将仍然是个短板,比如洗澡间、卫生间的环境与功能保障,餐饮供给的品质等等,这些都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否则游客来了,自然风光无限美好,但是住不下去,可能体验一次就不会再来了。当然,我说的是一种中低端营地的经营现状,郭老师您有哪些建议。
郭文峰: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也去过世界上三四十个比较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和旅游的发展。那事实上,近年来,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特别是露营地赛道持续火热,那么也容易让一些经营者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做产品,另外,目前国内一些营地从规划上来说,就不是建设性用地,那么,他很难在这块持续的投入和品质化经营。我估计,现在市场上可能80%是这种现象。
那如果你要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提供的规划用地是建设用地,那么,他就能够长期的投入,也敢投入。但如果只是一个临时的建设用地,肯定想一两年就把钱赚回来,他就不会进行可持续化的品牌运营。
目前,整体露营地产业正在野蛮生长,没有形成品牌化、连锁化大IP效应。所谓的中国高端旅游虽然赚的是中国人的钱,但用的是国外沉淀了40年到80年的市场体系。那我们中国自身的市场特点呢,事实上,现在太需要建设中国化,现代化的旅游市场。所以,我也在此呼吁,中国旅游发展初期获得市场红利的,原来赚取中国高端旅游人群的这部分资金,能够回到中国本土市场,沉淀到消费业态当中,这样才能做出我们中国旅游市场的国际范的东西来。
新疆的自然景观是世界级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产品可能只是路边摊,能薅一把是一把。如果说没有持续发展的,稳定的政策保障和这种体系化的IP打造,我觉得这个市场是形成不了的。但是我坚信,因为我2015年进入新疆做的克鲁格营地,经历市场起伏,疫情变局,我一直在煎熬,都不是坚守,所以,我相信未来在新疆好企业,新业态会越来越多。就像当年做手机一样,如今很多手机品牌都没有了,但是手机的发展是越来越好。所以这个信念是不会改变的。那么我们也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地方政府能给予企业更多的创投空间,保护和保障投资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信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持续加大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共同守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
同时,也呼吁能把一些好资源给这种真正有实力,有大IP可开发,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把新疆露营产业的高端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呈现出最好的品牌和品质。至少是满足游客能在一个地方吃到可口的饭菜,睡个非常舒适的觉,或者是上一个干净的卫生间,从基础做起,谢谢。
孙小荣:成功属于坚守者,但我们也希望在政策配套层面,不让坚守变成孤守。各位老师还有没有就我们的讨论话题再做补充?
巫新华:大家都说了很多具象的东西,我再补充一个微观观察,这是今天活动上摆放的松枝,实际上昆仑山有种植物,既和文化关联,又和我们的自然环境关联,叫作昆仑香柏。文献记载,这种植物曾经一度遍布新疆昆仑山,如今在局部地域地区还可以找到。从古至今,在中国北方,香柏都是最好的燃香原料,跟天山的侧柏、圆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优于天山,很早这种昆仑香柏就出现在文献里。昆仑是通天之山,也就是说,那一缕香烟是直达天庭的。昆仑文化和文创产品可以完全结合起来,做出新的昆仑的香业。
孙小荣:感谢巫老师于细节之处的建议,如何把资源和文化转化成旅游产品,形成消费市场,这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啊。所以说,为什么说很多地方,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原因就在这里,需要思考旅游资源如何转化成体验的产品。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对话才渐入佳境,但活动却要接近尾声了,今天的对话内容从文化、产品、场景、运营不断丰富,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给地方做一些更深入地研究和提供一些更中肯的意见。天地之间,在昆仑山下的对话,首先是有高度,也是昆仑的文化高度;第二个是有广度,各位老师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开交流共享;另外,还有深度,就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资源去转化产品,当然更有温度与情怀。
今天这场对话,各位老师对昆仑的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论述;对资源转化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对昆玉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建议;对于未来的发展,在创新层面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把脉问诊。有格局,有格调,当然更有格外的成果和收获,最后祝昆玉文旅大发展,愿更多的人来到雪山露营地,独享昆仑山。谢谢大家。(伍策 岑梅玲子 小荣说)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