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自2月6日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旅行社经营内地与港澳入出境团队游同步恢复。同时,中国公民赴20个国家的出境团队旅游重启。

据《联合早报》报道,1月27日,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一家保健疗养院开幕活动上公开表示,过去一周,来自中国的入境者中确诊病例为零。

艰难存活的“狮城”旅游业,迫切希望迎来新中两国“旅游的春天”。

1

限制入境“没有必要”

当中国宣布将有序开放出入境活动后,新加坡有舆论表示希望加强边境检测以防止新冠疫情反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说:“我认为没有必要针对从中国入境的人采取额外措施。我们已经过了这一关,特别是考虑到新加坡已达到很高的疫苗接种水平。”

推动公众接种新冠疫苗以建立免疫屏障是新加坡当局的重要任务。新加坡卫生部2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中,已有83%完成基础免疫接种。

数据是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早在1月9日,王乙康在国会就新加坡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形势发表部长声明时就表示,自开年以来,新加坡本地还没有发现从中国入境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也没有检测到新的变种毒株,因此目前不必收紧防疫措施。

王乙康还举例说,若新加坡要求所有从中国入境者进行检测,那么对于从其他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较多地区入境的人,以及可能有利于病毒传播的新加坡社区场所,是否也须实施同样规定。当新加坡经历另一波疫情高峰时,其他国家和地区又会如何对待新加坡的旅客呢?

今年的农历新年,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加坡第一个没有实行严格防疫措施的春节,街市熙熙攘攘,大批外国游客也到访新加坡体验热闹的春节。

1月27日,王乙康在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一家保健疗养院开幕活动上表示,新加坡春节期间疫情大致稳定。“过去一个星期,来自中国的入境者中确诊的病例为零。重症的输入病例自上个月至今保持一人。”

新加坡的数字告诉世界,中国开放会“输出病毒”的担忧并不现实,反而是以一己私利歪曲科学防控的“政治病毒”更值得警惕。

2

“为了活下去”的“岛内游”

疫情暴发前,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游客来源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共接待国际游客超1900万人次,来自中国的游客超过360万人次。国际旅客给新加坡带来的旅游总收入高达270亿新元(约合1382.2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中国旅客的收入超过40亿新元(204.8亿元人民币)。

疫情影响下,新加坡旅游业从“阳春三月”跌入“寒冬腊月”。2020年,新加坡接待国际旅客约27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48亿新元(约合245.7亿元人民币)。到了2021年,该国接待国际旅客仅33万人次,国际旅客带来的旅游收入约19亿新元(约合97.3亿元人民币)。

游客持续不足,营业收入断崖式下跌。面对疫情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新加坡一些知名酒店、航空、娱乐、餐饮和会展企业不得不采取给员工提供“无薪假”乃至裁员等措施“断腕求生”。一时间,新加坡当地媒体上“米其林大厨变身超市补货员”“空姐空少开起小酒馆”等消息屡见不鲜。

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本地旅游业,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间多次注资纾困,并鼓励民众在本地出游“重新探索新加坡”。“宅旅行”(staycation)也一度成为新加坡社会的流行热词。

新加坡全国旅行社协会(出境)主席黄耀雄表示,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候,由于出境旅游受阻,新加坡旅行社响应政府号召,做起了“岛内游”线路。“都是为了活下去嘛。”黄耀雄笑了笑。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新加坡入境游客回升到630万人次,全年预估旅游业收入总额140亿新元左右(约合716.7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入境者最多,为110万人次。而2022年前十一个月中,入境新加坡的中国访客不足12万人次。

新加坡旅游业者普遍认为,中国游客的回流将是推动新加坡旅游业完全复苏的重要一环。因为中国游客群体不仅数量可观,也具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

新加坡当局也表示将通过旅游职业中心,协助旅游企业聘请更多员工。据《联合早报》报道,截至2022年9月,新加坡旅游业就业人数约6.5万人,约为疫情前78%的水平。

3

“旅游的春天到了”

据《联合早报》报道,大华银行高级经济师柳天成表示,中国旅客回流将对本地旅游相关领域,包括零售业带来显著的提振作用。他预测,今年若中国访客潮重现,将为新加坡带来约20亿新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的零售销售额。

新加坡华运旅游负责人李良义称,对新加坡旅游从业者而言,2023年最好的消息就是中国开始有序恢复出境游,新中两国“旅游的春天到了”。无论是中国人到新加坡来,还是新加坡人去中国旅游,双边互动会越来越多,今年内“我们希望双方文化旅游、学习交流等活动都能更上一层楼”。

近期,新加坡旅游局国际司助理局长柯淑丹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预计今年到访新加坡的中国游客人次可恢复至2019年的三至六成。

柯淑丹说,新本地旅游市场复苏的势头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航班复航的速度;二是中国出境旅游政策放宽的速度。据悉,目前每周往返新加坡和中国的航班恢复至38趟,尚不到疫情前的十分之一。

新加坡旅游局称,预计2023年到访新加坡的国际旅客人次可达1200万至1400万,将为新带来约180亿(约合921.5亿元人民币)至210亿元(约合107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收益。他们也会密切关注中国针对出境旅行政策进一步释放的信号以应对游客需求的变化。

新加坡旅游业者不但欢迎中国游客到访,也在积极准备带领新加坡游客赴华旅行。

李良义曾多次组织大型旅游团到中国参观游览,他期待能早日再次带团前往中国。“中国多样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新加坡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稳步开放旅游,我希望有更多的本地民众可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也在一家旅行社任职的黄耀雄表示,公司正在积极联络中国同行,争取早日将新加坡游客送往中国。

他说:“新冠疫情在冲击旅游业的同时也给业界来了一次大洗牌,我们以前的主要业务是欧美旅游,现在我们希望在中国旅游上也能有所作为。特别是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增强,新加坡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日渐浓厚,这对企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4

对入境访客一视同仁

中国文旅部近日官宣,2月6日起恢复中国赴新加坡等20国出境团队旅游。新加坡旅游业者正在积极筹备,力争为三年后再次到访“狮城”的中国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

“我们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我们正在积极联系地接团队,整合酒店和餐饮资源,配备导游力量,争取为中国游客提供满意的旅程。”新加坡天宇旅游负责人王甜说。

李良义说,新加坡当地餐饮业、酒店业、旅游景点都正摩拳擦掌,热情迎接中国游客。他近日也带领旅行社工作人员走访了新加坡多个标志性旅游区,希望能为中国游客展示新加坡最新的发展,让游客们看到最美的风景。

“新加坡在积极地拥抱变化,为欢迎中国游客做好充足的准备。”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执行署长潘政志说。“我们会坚持跨界创新合作的形式,积极携手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从产品、服务、宣传多个方面满足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方面日益‘精品化’‘个性化’的需求。”

“新加坡是一座多元而富有热忱的城市,既是多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还是充满创意和科技的购物天地。我们衷心地欢迎每一位中国朋友亲身而至,发现和感知新加坡的无限活力与多元风情。”潘政志说。

他还透露,新加坡旅游局致力于深化与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平台的合作,让中国游客在海外也能享受到熟悉便捷的支付体验,使旅行变得更加轻松。

在公共卫生方面,潘政志表示,新加坡对入境访客一视同仁,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访客在行前无需进行核酸检测,没有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访客,只需在出行前两天内取得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抵境后同样也不必再做检测或进行隔离。同时,“新加坡保洁运动”也将为游客提供高标准的公共卫生健康环境。

潘政志说:“我们所做的措施旨在为中国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旅游目的地,让来自中国的游客朋友们也可以放心地从‘新’出发。”

5

“中国经济的正面外溢效应非常明显”

因为旅游业具有综合型强、辐射力度大的特点,它与第三产业和整体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人们对旅游业复苏的信心中,可以看到整体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希望。

尽管过去三年里中国收紧防疫措施,但它与世界经济依然相互依存。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8日的报道,多家投资银行接连调高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复苏还面对多重风险,但它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如果中国今年经济增速能达到6%至7%,对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区域发展中国家将起到有力带动。”

据该报道,世界银行分析显示,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新加坡GDP增长1.2个百分点。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GDP也将因与中国贸易恢复而增长。

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尔·古林查斯表示,根据测算模型,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0.3个百分点的提振,中国经济的正面外溢效应非常明显。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我们在见证经济的快速重启。因此,当我们看到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时,它将对供应链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此外,随着中国家庭活动与消费支出的恢复,中国的国内需求将会增加。我们将在很多方面看到这一点。例如,旅游将成为一个引擎,其他国家也会因此受益。”(完)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八项行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在何处?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