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科技 > 正文

  记者1月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教授黄睿及其团队深入探讨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对肠癌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标志物。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转化医学》上。

  作为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目前,我国的肠癌患病率和患病年龄正呈“双上升”的趋势。

  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及多中心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肠癌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系统研究,锁定了多种肠癌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有助于对肠癌做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其中,特定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视为肠癌的“分子指纹”,为早期筛查提供有力支撑。

  黄睿介绍,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此前,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与肠癌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颇受关注。这种细菌常见于人体口腔和肠道中,尤其是在肠道内可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网络。团队发现,具核梭杆菌与肠癌转移间存在一定关联,这为肠癌预后锁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后续研究表明,在具核梭杆菌感染后,肿瘤细胞内的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CCL22)表达水平会显著升高,并且CCL22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据悉,该研究成果为肠癌领域的临床实践拓展了新视角,也为患者个体化诊疗及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奠定了基础。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微短剧产值今年有望突破500亿元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