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广厦的人-新时代建筑工人》展览现场。
连日来,在中建八局承建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传播大楼建筑工地外墙上办起了一场工人肖像摄影展——《撑起广厦的人-新时代建筑工人》。
《撑起广厦的人-新时代建筑工人》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旨在用影像记录劳动者的精神面貌,用文字书写他们的劳动故事。2022年8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传播大楼正式开工,从照片上的文字故事可以了解,这些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为生活奔波的异乡人,是农闲务工的农民……纵使生活艰辛,也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学生与工人聊天。
全体参与同学与指导老师合影。
2023年底,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坚教授的带领下,以2022级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专业为主的40多名同学,走进艺术与传播大楼施工现场,用影像记录新时代建筑工人的真实风采。
拍摄现场。
在本次纪实影像创作实践中,同学们捕捉真实细节、挖掘工人内心,用文字和照片传达“撑起广厦的人”所经历的酸楚与甜蜜。49幅工人肖像,见证这座高楼的拔地而起,背靠高楼大厦,面朝校园白杨大道,是学生的必经之路,是最好的展览平台。
[ 展览作品 ]
49岁的女木工翟学英,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嫁人,儿子刚找到一份在济南铁路局的工作,还没结婚。为了给儿子存钱买房买车娶媳妇,她一个月前跟着丈夫一起从河南滑县农村来到北京建筑工地,来京之前也跟着中建八局工作已有两三年。丈夫常年在工地工作,而翟姐更像是城里流行的“斜杠青年”,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翟姐聪明,懂得科技赋能,用手机浇地、打药......一个人管理30亩地也不在话下,谈到家里的土地时,翟姐的嘴角就没有垂下来过,很自豪地说:“就是管理的特别好,花生特别地白,特别地饱,我自己特别有自信!”翟姐的脸上总是泛着一抹“高原红”,眼角弯弯,笑容很有感染力。她就像向日葵一样,始终追寻着阳光的方向,永远对生活保持热情,充满活力和希望。
被请来拍照时,袁建安师傅正在忙着贴“滴水线”。拍完照以后,袁师傅问了好几次“这个能发给我不”,他说想发给他儿子看看。
1967年,袁师傅在湖北孝感市出生,家中排行老四,起名建安。中学毕业后他做了木匠。25岁时他和邻村的姑娘结婚了,一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而后他去了城里,开始了20多年的工人生涯。
他每年就过年的时候回家,“和老婆没大事儿不来往”;他每天5:10起床,17:20下班后玩玩手机;他自称“没有什么经历”,他说“现在没什么梦想,把每一天过好就完了”;后来他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儿子儿媳、孙子都平安。”
今年21岁的武先选在工地上做焊工。他来自河南郑州,中专毕业,在郑州老家干过建筑工人、外卖骑手、服务员。今年年后,干完老家浇筑的武先选,选择来北京试试。来北京10个月,武先选只离开过一次北京,不是回老家,而是坐了一下午的火车去夜爬泰山。爱闯爱拼,爱看世界,这个工地上年纪最小的男孩似乎与其他老工有些不同,“年前上一回天安门,一个人,他们没人去”。武先选还透露了干完这份焊工的打算,“看看去考职称,有职称就多发你几百,你没,就不给”。(廖艳 林国芳)
(新媒体责编:wa12)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