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原则,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绿色智能高端制造产业链。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发展绿色服务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二是“四位一体”协同转型。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过程各方面绿色化升级,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涉及结构优化调整、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为此,要坚持协同转型。坚持目标协同,注重领域协同,突出主体协同,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转型,强化集成创新、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汇聚强大动力。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坚持安全转型,确保转型平稳有序、过程风险可控,确保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有利于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降碳,需要立足国情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平衡好“四个结构”、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减污,需要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多管齐下,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扩绿,需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增长,需要协同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结构转型。聚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等重点领域。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加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科技含量较高、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较少的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国的能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统筹实现能源安全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能源高质量发展应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靠颠覆性科技创新,锻长板,补短板。及时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大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鼓励绿色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明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是优化绿色低碳循环政策体系。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筑牢财政的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发挥绿色财税调节功能。新一轮税制改革应科学设置绿色税制,重点是完善碳税制度,包括遵循碳税中性原则、合理设计碳税税率、有计划分步骤完善税制要素、合理使用税收收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碳税与其他政策工具搭配组合。
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优化政府对绿色发展的引导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绿色资金配置效率持续提升。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强“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
(作者:胡一鸣, 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梁云凤,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