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宁政法
5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政法系统法治保障案例和司法改革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了去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典型案例和司法改革举措成效。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李永才主持发布会。
据悉,南京紧扣法治保障和司法改革两个主题,对全市政法系统的突出成果和先进做法开展了培育选树活动。历时一年,经过推荐申报、培育培优、研讨点评、专家评选等环节,从全市政法系统91个申报项目中,培育选树出 “法治保障十佳案例”和“司法改革十佳成果”,集中体现了全市政法系统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果。
围绕发展所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南京出台《关于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政法系统各单位积极行动,全力推进法治化建设,全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围绕发展所需,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倾心倾力。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丰友芳介绍,全市政法系统发挥市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联系协调机制作用,常态化开展“法企同行”“助企纾困”“宁商法治学堂”活动。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实体化运行,推广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依法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设立南京国际商事法庭和全省首个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法学会企业合规研究会;设立全国首个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植物种质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制定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南京地方标准。
市司法局还专门开展了《聚焦企业需求深化公共法律服务改革》项目,以满足园区和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企业经营活动的“堵点”和“难点”,集中优势资源、拿出实际举措,构建涉企法律服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模式,为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这个项目已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文书12755份,提供法律意见3461次,合规审查4214个,矛盾纠纷调解9832次,法治体检1667次,精准解决企业162个法律难题。服务小微企业937次,涉及金额12366万元。服务数字经济406次,涉及金额6705万元。”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徐晓洁介绍。
聚焦群众所盼
“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普法学校、普法内容、普法时间、普法形式、普法法官。普法干警按照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商定的主题,提前研制活动方案、制作课件,准备相关资料。”这是“百名法官进百校”活动在2023年的一个变化。
2022年4月,市中院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校”活动,通过采取市域统筹安排、内容规范精准、方式灵活有效等措施送法进校园,瞄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法律需求,实现全时段、常态化普法与主题普法兼顾推进,提供法治宣传教育“菜单式服务”。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俊介绍,该活动已精选南京两级法院包括“一把手”院长在内的186名优秀法官、法官助理走进全市146所中小学,139人受聘为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教育,累计开展活动810场,线上及线下受众超过一千万人次。
近年来,南京政法系统聚焦群众所盼,在实现良法善治上出新出彩,法治惠民产品不断丰富。建成市、区两级分布式网办中心,无犯罪记录证明、临时身份证明等10个高频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远程公证系统在街(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部署应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发布法治名城建设实践指标,推进基层法治联建示范点建设,开展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2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完成439项行政处罚事项裁量权基准制定。
着眼创新破题
搭建“一体联动”三级接报案机制,建设“一张清单”标准化接报案场所,开发应用“一网统办”线下报案专用平台,明确“一支队伍”专门值守负责,强化“一管到底”监督考核。这是南京公安机关聚焦接案即办,创新打造的三级实体接报案机制。
据悉,南京以建立全市三级实体接报案机制为抓手,全面畅通接报案渠道,全力把牢案件“入口”,全程做实源头管控,有力纠治有警不接、有案不立等执法顽疾,持续推进受立案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经过两年来的改革探索,全市各级接报案中心(室)运行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全市共登记群众上门报案线索2.1万余起,受立案件1.9万余起,全市刑事不立案复议复核数同比下降19%,受立案信访举报投诉数同比下降达30.6%。” 南京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曹存福介绍。
建立繁简分流的轻罪惩处体系,优化办案质效;完善不起诉人员教育矫治方案,深化犯罪预防;打造点阵结合的轻罪治理平台,聚集治理合力;依托数字赋能加强轻罪人员管理,督促诚实守信……南京检察机关着力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探索措施,在减少社会对抗、预防犯罪等方面同样取得了积极成效。
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薛薇介绍,以完善不起诉人员教育矫治为例,针对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充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作用,融入自愿参与社会服务机制。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将作为认罪认罚的参考因素。2023年以来,被不起诉人员已有900余人参与了社会服务,1000余人接受行政处罚、处分,至今无一人再犯罪。
此外,南京中院成立速裁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80%以上的一审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简易程序快速审结。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定期召开综合治理执行难协作联动领导小组会议,完善“立审执破”一体化机制。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与法院建立专项会商与联席会议机制,与行政机关构建行刑反向衔接机制,推行监督线索同步审查、交叉评查、专项核查。巩固人大代表选案旁听评议庭审创新成果,建立健全特约监督员和专兼职案件质量评查员队伍。推进政法业务协同系统(二期)个性化功能项目落地,建设法院裁判文书检索平台,推进网上诉讼服务软件系统整合,为办案诉讼提供更优智能服务。
“全市政法系统将继续积极深化改革谋创新,持续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在持续优化更优法治环境上深入实践,推出一批执法司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新机制、新供给,以高质量法治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良法善治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南京实践新篇章。” 丰友芳表示。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