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紧挨着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将军府东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一幅日常的城市生活景象。路下,一座看不见的“地下管廊”正支撑着城市的正常运转,燃气、电力、给水、通信……各种管线被“收纳”于地下综合管廊,让城市更整洁也让管线更方便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是世界先进的市政管理设施,通过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让技术人员在管廊中就可迅速对各类管线进行抢修、维护、扩容改造等工作,可有效杜绝“拉链马路”现象。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速崛起,在各类看得见的重大工程火热建设的同时,地面之下也“别有洞天”——城市综合管廊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截至2023年2月,共建设地下综合管廊60条,总长约67.74千米,构成了城市地下的“生命线”。
全国首个全机械化拼装管廊
要把一节长2米、重20吨的预制管廊构件吊放、运送、对位、拼装到位,怎么干?在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3名操作工人,仅用一个半小时,就能优质高效完成。这是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也是全国首个采用全机械化拼装施工技术的装配式管廊。
将军府东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城市副中心文旅区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之一,位于环球东北方位,设计为单舱综合管廊,舱内敷设电力、电信、给水、再生水四类管线,工程总长326米,结构净空2.8米×2.5米,单节管廊构件重20吨,相当于1.5头成年大象的重量。作为全机械化拼装施工的装配式管廊试验段,项目共有4个间隔段采用全机械化技术拼装施工,当前已竣工验收。
施工中,没有成堆的钢筋模板、大型机械塔吊,也没有工地常见的噪声轰鸣和尘土飞扬,一台汽车吊,一套北京建工自主研发的“综合管廊运输拼装设备”,便是工程优质高效推进的关键:预制管廊构件通过吊车吊放至基坑内之后,被置于一台类似电动轨道台车的设备上,通过“台车”的运输慢慢靠近管廊主体结构并完成对接。过程中,通过实时校准管廊构件的轴线高程位置,确保与既有主体结构严丝合缝。下一个管廊构件同样照此施作。一节一节像“接龙”一样拼装,完成管廊的结构施工,全程只需3名工人对构件的位置偏差和连接进行辅助调整,实现了运输、对位、拼装全环节工序的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全机械化拼装的施工速度有多快?北京建工的项目团队算了一笔账:每节预制管廊长度2米,拼装完成用时1.5小时,按照满负荷状态下3名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可以完成6节管廊拼装计算,一段100米长的管廊结构只需十余天即可施工完成。而如果采用混凝土现浇方式施工,需要立起不止一台大型起重机械用于吊装,还需要安排大量工人,大范围工作面做好钢筋绑扎、支模等基础工作,同等长度的管廊施工,要30多个工人忙活一个多月。
据了解,通州文化旅游区综合管廊项目沿九棵树中路、日新路等20条道路敷设,总长度约22.5公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形网络,集燃气、电力、给水、通信等各种管线于一体。截至2023年2月,已有19条综合管廊竣工验收,将为包括北京环球度假区在内的通州文化旅游区12平方公里内的地块提供给水、再生水、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
国内最大断面地下综合管廊
政通北路上,北京市政府办公楼东侧,有个写着“管廊参观示范段”的入口,沿着楼梯下到管廊的地下2层,气温瞬间上升。
如果您把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地下示范段综合管廊纵向剖开,可以清晰看到内里共分3层。这个地下“巨无霸”深约12.3米、长约13米。地下1层是电力舱、水信舱、燃气舱;地下2层是综合舱;地下3层则是两个能源舱。电力、通信、水、燃气、地源热泵、再生水、供冷/热、有线电视——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8大类18种管线,被有序地收纳和集成在地下,是国内最大断面的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2层隧道内,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管道向远方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头。而头顶和脚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挖空的设计,可以瞥见上下其他两层的管道分布。管廊里并不狭小的地下空间,不仅可以容纳管线,还有入口可以直接开车进来。这里已成为综合管廊博物馆,是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示范段。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综合管廊有多大规模?管廊分两期建设,一期管廊工程可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1.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各委办局办公楼提供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等市政综合管线接入服务。综合管廊工程涉及政通西路、政通北街、政通东路、宋梁路、勤政西街、勤政西路、勤政东街、勤政东路、规划一路共9条规划道路,管廊干线总长度约11.3公里。二期管廊工程可为行政办公区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配套办公建筑及其他住宅、学校提供市政综合管线接入服务,总长约13.5公里。
其中,国内最大断面的地下综合管廊就藏在政通东路和政通北街主管廊内,为10米×11米的六舱三层结构,即电力舱、水信舱、燃气舱、能源舱2舱、综合舱、设备及出线夹层。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设计如此大的管廊断面,可不是“拍拍脑门”就决定的,不仅要考虑能源需求,还要根据各管线入廊后分别所需的空间、维护及管理通道、作业空间以及照明、通风、排水、消防等设施所需空间,考虑各特殊部位结构形式、分支走向等配置,并考虑设置地点的地质状况、沿线状况、交通等施工条件,下水道等其他地下埋设物以及周围建设物等条件,经综合分析后才能决定的。
不仅是综合管廊断面设计需要“精雕细琢”,在管廊敷设方面也需要下足功夫。“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市政综合管廊敷设先进经验,综合分析了通州区内道路需敷设的各种市政管线种类,最终确定除雨水和污水管线不纳入综合管廊外,其他管线均可收纳入设计综合管廊中。”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雨水、污水管为重力自流排水管线,其特点为管径大、埋设深度随水流方向逐渐加深,且所要求的纵坡很难与综合管廊的纵坡协调,如雨污水管入沟,将相应引起综合管廊造价的剧增。此外,污水管内产生的有毒有害气味,将影响综合管廊内运行人员生命安全及空气质量。
“一期管廊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管廊除通胡大街段0.6千米,穿京秦铁路通燕高速段0.18千米外,均已建成。”该负责人介绍。相比于地下管线直埋铺设方式,地下单层或多层的综合管廊可以实现“两减两增”。“两减”,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减少“马路拉链”,方便市民出行;“两增”,即增强管线运行安全可靠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改善城市景观,消除蜘蛛网式架空线,让城市清爽有序。“上空不会再出现各种纵横交错的架空线,当管线需要维护和检修时,也不用一次次给地面‘开膛破肚’了,工人进入管廊可以直接施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该负责人解释说。
自施工起,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就把智慧化管理引入其中。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充分运用BIM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BIM的建筑数字模型,一开始就模拟所有的地上拆迁信息、地下的管线信息,整合现场施工平面布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推进现场施工。管廊工程完工后,这些数据还提供给运营方,通过三维可视化效果,直观快速检索信息。
机器人也来帮忙,管廊顶部铺设的一溜轨道,就是供巡检机器人使用。机器人配设红外测温和摄像头,能够不间断巡检,采集、分析数据,预判设备不良工况,及时发现隐患,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的全时智能监测。
国内首创城市综合体地上地下同运转
运河商务区的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位于地铁6号线北关站和东关大道北出口之间。这个绿荫环绕的屋顶结构“暗藏玄机”,一座体量庞大、功能完备的“地下城”正高速有序运转。
沿楼梯下行步入综合服务中心,丝毫不觉空间逼仄,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
地下一层是行车道层,即地下交通环廊,供车辆行驶,同时也包括气力垃圾输送系统等;地下二层为通风、出线、投料和设备夹层,布置有部分通风和电气设备的安装空间等,主要为综合管廊层服务;第三层则是北京市率先建成的综合管廊,包含水、电、电信、热力等管线……“地下城”秩序井然、运转高效。
“我们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建造了这个庞大的市政配套‘地下城’。”北投通城公司运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何设计如此规模的地下空间?
“这是出于节约空间资源、治理大城市病的多重考虑。”该负责人表示,城市副中心寸土寸金,地面每一米空间都有详细使用规划。城市配套设施向下找空间,成为必然。像这样的市政综合管廊与设备夹层、行车道“三合一”立体组合,且与地上建筑物相连,形成地上、地下同时运转的城市综合体,在国内尚属首创。
运河商务区的正常运行,背后需要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体系来支撑。
运河商务区有多大?这里规划面积达20.38平方公里,其中先行启动区现已完工面积368万平方米。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位业主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按下开关灯就能亮;拿起手机就能打电话;冬季室内温暖如春……所有这些再寻常不过的“小需求”,都要依赖复杂的城市管网来实现。
试想一下,家里装修时如果想把水、电、气、热各类管线都统一到一处管道里,是不是难度很大?那么,将运河商务区地下多种市政管线统一集合到地下管廊空间,难度更是几何级别的增加。而且,地下管廊的隧道里还要留有检修人员行走通道,对建造规格提出很高要求。这条地下综合管廊长1.5公里,净高2.8米,宽度达四五米,集纳了包括水、电、热力、电信、垃圾处理在内的5大类管线。
“运河商务区综合管廊的前期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但功夫做在前头,后期管理维护十分高效便捷。”北投通城公司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个矩形管廊里,各系统管线分门别类地依次排开,终端设有对应舱。沿廊道前行,空间开阔,每隔一段,头顶设一个检修口。如果要新增管线,工人可以直接进到管廊内添加。管线实行智能化管护,哪段出了问题,可以根据报修信息定位,对号维修。而且,管廊各设备都有标识,标注型号代码,在储备库可以按号寻件。
颇具预见性的是,在运河商务区的综合管廊层下方,还为地铁线路预埋了管道,未来修建地铁时也不用再“挖地三尺”。
管廊运维管理配备“最强大脑”
除了积极推进管线入廊,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不断加强综合管廊实时监测和预警研判,为项目配备综合管廊监控运营维护中心,使综合管廊能够成为无人值守、智慧感知、自动运行、智慧管理,可进行数据分析、智慧决策的智慧型综合管廊。
文旅区就有这样一座20条综合管廊的综合监控、运行维护和应急指挥的管理与控制中心,堪称“最强大脑”。
该中心集综合管廊弱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消防管理系统等于一体,设置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报警、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等14个子系统,是管廊的运行控制中枢,保障综合管廊安全平稳运行。
据介绍,该运维管理平台创新应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GIS+BIM融合技术,这是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次将该技术融合应用在投资、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心现已投用,可以应用廊内已有的监控和报警系统,对管廊运行情况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实时监控,在日常检修、故障排除等方面为各管线入廊单位提供准确信息,降低入廊管线的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提升综合管廊运维时效。
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项目均设置有项目级监控中心,实现管廊智能化监测和可视化运维管理,有效监测综合管廊内温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等廊内环境、人员定位、廊内作业监控等。
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抓手。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2月,通州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综合管廊30条,包含文化旅游区管廊工程19条,行政办公区一期管廊工程9条,商务区管廊工程1条,万盛南街管廊工程1条,总长度38.169公里;在建综合管廊23条,其中行政办公区二期管廊18条,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周边管廊工程4条,广渠路东延管廊工程1条,总长度22.64公里;剩余7条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及验收工作正有序推进。入廊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热力、天然气、电力、通信、真空垃圾和其他(含供冷、医疗供气)等。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城市副中心将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依托设施服务环、轨道交通、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综合管廊主干系统。结合老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补充完善综合管廊建设。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综合管廊长度将达到100至150公里,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备的综合管廊体系。
眼下,这场看不见的“城市进化”已拉开大幕,未来,这个“地下大网”还会越织越密,助力城市更新建设,构建“韧性城市”。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