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基本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正在创造经济全球化新形态。下一步,要找准着力点、把握重点,依托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实现普惠包容是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两个平行世界市场、冷战结束后快速发展演化三个阶段,目前进入深度调整期。纵观历史,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增长、推动财富大量创造,但如果不能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国家之间、群体之间出现贫富悬殊,经济全球化就会遭遇逆流。冷战结束后,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跨国投资大发展、国际贸易大繁荣的同时,也出现国家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逆全球化抬头的主要诱因。
共建“一带一路”创造经济全球化新形态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从理念到实践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与过去经济全球化模式不同的崭新特征,充分彰显了普惠包容,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目的看,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由一些发达国家主导,这些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资本优势获取丰厚利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致力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个最高目标,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法、任务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必然要求将惠民生作为重要目标,重视“小而美”民生项目,从而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
从路径看,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主,有利于推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但也导致进入全球分工体系与被排除在外的国家、群体获益差距拉大。而共建“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并稳步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合作领域,内容立体、维度多元。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创造性地将基础设施联通作为优先领域,这是对经济全球化新路径的重大探索和积极贡献。基础设施联通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辐射带动更广区域、更多人口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越是贫穷地区和低收入人群,辐射带动效应越明显。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推动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从方法看,在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并不平等。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这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法论。
从结果看,过去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同时导致国家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显著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实现发展成果在国家之间、群体之间普惠共享。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普惠包容发展
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在继续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标志性工程提质增效的同时,聚焦共建国家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提升获得感的教育、卫生、健康、水利、减贫等领域,深入推进“小而美”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有示范效应的代表性项目,加强对共建国家的民生援助力度,不断擦亮“小而美”项目“金字招牌”,让这些项目成为践行普惠包容理念的重要载体。
统筹推进“五通”和新领域合作。在继续夯实“五通”根基的同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拓展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通过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务实合作,着力弥合数字鸿沟,让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切实惠及各国人民。可将“丝路电商”作为重要抓手,提升与共建国家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水平,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对接广阔市场提供新机遇。
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合作。高效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推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带动更多西部、内陆和沿边地区加大开放力度,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长湧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研究员)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