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来源:《中国与非洲》 作者:夏媛媛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国智库学者合作撰写的《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 年趋势畅想》(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来自五国的近二十位中外专家学者共议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发布《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

  中国新增社会财富明显提升

  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大国复利”的概念,认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大国复利”的体现。复利是财富创造、资产增值的利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累积,能够给中国带来“复利式”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用过去75 年的和平发展,累积下超大规模、高水准、能在未来持续产生复利的社会财富。

  报告称,截至2023 年,中国有2.4 亿受高等教育人群、6000 万工程师群体、五十万亿级消费市场;中国有百万亿元基础设施存量、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全球最大且覆盖所有村镇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中国有占全球40.5% 的经世界经济论坛组织遴选的“灯塔工厂”。2022 年,在全球高技术及科技密集型制造品出口中,中国占比为18%。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新增社会财富质量明显提升,在新民生、新消费、新制造、新基建、新服务五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新消费为例,近些年,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支撑起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近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揽子促进新型消费的政策举措,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复苏的“龙头”,线上消费和数字消费创新保持活跃,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商品消费加快升级,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近期,设备更新、以旧换新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又将开启新一轮消费周期,促进消费领域产生复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西方炒作的“中国经济见顶论”认为中国消费力见顶了,完全忽略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的生活需要,“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随着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地见效,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的良好格局将逐步建立,从而拉动经济全面回升。”他告诉《今日中国》记者。

中外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发展展开研讨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大国复利具有收益稳定性、长期积累性和可持续性三大特征,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具有巨大的潜力。报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累积所带来的复利式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集中体现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大国复利的概念与经济学上“内生增长”的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创新速度会越来越快,生产效率提高越来越快而不是靠规模增长。他认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巨大。从0到1的技术中国不一定有,但1到100万中国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二是创新速度较快。中国每年新增大约440万工程师,这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创新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不存在西方所言的中国经济“见顶论”。正如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指出的:“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她表示,中国正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新质生产力方面正在结构性突破,将释放出强大的潜力和动能。中国未来将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表示,一些西方论调以中国面临人口危机来唱衰中国经济,但事实上,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每年大概是1%,经济增长平均算下来是8%。“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并非由劳动力人口增长所驱动的,而是因为经济本身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而实现的。”他表示,中国正在逐渐从中等发达技术国家到高度发达技术国家转变,高科技将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佚名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业绩“变脸”、股价震荡走低 久日新材上市后首亏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